
本文转自:青海日报
别让“打卡”偷走旅行真滋味
孔德淇
国庆假期的热门景区里,常见这样的场景:湖畔风光正好,情侣却只顾调整镜头拍“高光照”,无暇感受微风;古迹藏着厚重历史,一家人匆匆合影后,竟记不清古迹名称与故事。不知何时起,“出片”成了许多人旅行的核心追求,相机和手机成了“主角”。有人为网红机位排队两小时,有人放弃特色美食赶回去修图发帖,就怕错过社交平台“热度窗口”。
“打卡式旅游”的兴起,离不开社交媒体推波助澜。社交平台上,“某地必打卡十大景点”“3天2夜拍朋友圈大片”常年刷屏;短视频平台里,博主把充满未知的旅行,包装成“按图索骥”的固定流程。不少人因此把旅行变成“完成攻略”的任务。景点按清单“打卡”,照片复刻模板,文案照搬“爆款话术”,仿佛没拍够九宫格、凑齐热门点,旅行就是“失败”的。
渐渐地,旅行沦为照着攻略执行的“任务”,人们失去了探索未知的惊喜。或许在某个不起眼的转角,一家小面馆的味道比网红餐厅更地道;或许路边老奶奶手工编织的小物件,比打卡点售卖的工业化纪念品更有温度;或许旅途邂逅的一场本地市集,比规划好的景点更能触摸到城市的灵魂。这些不在攻略上的“意外之喜”,恰恰是旅行最珍贵的馈赠,却被“打卡式旅游”的匆忙忽略。
当然,我们并非否定“打卡”,用镜头记录、分享旅途本是旅行的美好延伸。可当“打卡”从记录方式变成唯一目的,看风景变成拍风景,旅行本质就被扭曲了。真正的旅行该是“沉浸式”体验,慢慢走、细细看,在“人在画中游”的意境里享受慢时光,这些“走心”的感受,才是旅行的宝贵财富,绝非一张精致打卡照能替代。
跳出“打卡式旅游”的怪圈,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旅行的意义。不妨试着“丢掉攻略”,抵达一个陌生的地方后,随意选择一条小巷漫步,说不定会在转角遇到意想不到的风景;不妨试着“放下手机”,把镜头暂时收进包里,用眼睛去捕捉光影的流转,用耳朵去聆听自然的声音,用鼻子去感受空气里的花香与烟火气,让风景真正走进心里、留在记忆里;不妨试着“多问多聊”,和民宿店主聊聊当地的传说故事,和小吃摊主问问美食的制作诀窍,这些鲜活的人与事,会让旅行充满温度,也让我们与脚下的土地产生更深的联结。
旅行的价值,不在朋友圈的点赞里,而在我们的记忆中。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拍多少照片、打多少卡,而是专注于感受多少风景、收获多少感动,才能真正读懂旅行的意义。那些看过的风景、遇到的人、经历的事,终将沉淀为生命里的养分,这比任何一张打卡照片都更长久、更珍贵。
股票配资平台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